面对夏日高温的“烤”验,福建的许多劳动者顶着烈日奋战在火热的建设一线,为城市发展默默付出辛勤的汗水。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位于闽南的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综合服务大楼项目工地已是人头攒动。“项目工期节点在那,要想及时封顶,像我们钢筋工要做的是前置工序,时间卡得紧,再热也得顶着干。”组长李文超说。近日,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综合大楼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泉州“北门户”城市发展新地标建设迈入新阶段。
清晨六点,太阳微露,位于漳州的中交一航局厦金大桥(厦门段)墩台预制厂内机械轰鸣。在预制承台上的钢筋骨架间穿梭的辽宁葫芦岛人刘军,时而停下脚步,弯腰查验钢筋绑扎的节点,时而快步走向作业点,与工友确认施工细节。厦金大桥(厦门段)主线长约17.3公里,全线共85个墩台在中交一航局厦金大桥(厦门段)墩台预制厂预制,再拖带至海上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当前,厦金大桥(厦门段)已进入施工“关键期”,厦门本岛、海域段等工区协同发力。
“安全帽、长袖工服、手套,一样都不能少。”刘军抹了一把顺着额头流下的汗珠说,“南方天气太热,太阳太毒,露在外面的皮肤,一天下来火辣辣地疼”。
三明盛夏,烈日高悬,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带电作业不能停,复杂的作业往往耗时将近4到5个小时,我们必须顶着太阳干。”27岁的电力工人林峰说,选择在一天中气温不断攀升的“火热时段”作业,这个看似“不明智”的选择,其实是做了全方位的考虑。他说,虽然清晨和傍晚的温度相对较低,作业人员体感更舒适,但高架车占据本就不宽敞的机动车道,早晚高峰期会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上午十点,电力作业人员冯文平、康洽钰腰系安全带、头戴安全帽、身着厚重绝缘服及绝缘手套,正在绝缘斗内进行避雷器带电更换。绝缘服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满是汗珠,但2名作业手“车轮上阵”,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不间断运转。
自六月入夏以来,三明市用电负荷剧增,最高负荷攀升至2844兆瓦,环比增长11.05%。当地电力部门已累计带电作业700余次,减少停电时间3500多小时。